英国基础科学研究又有重大发现,或将改变电化学领域的发展方向。在观察共轭聚合物的充电过程时,剑桥大学研究人员意外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,或将为生物电子学、类脑计算和能源存储等领域,开辟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应用。我们甚至还可以遐想一下,未来具有这种性能的材料,或许能够帮助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无缝接入计算机,增强智力和身体功能,最终成为拥有强大能力的生化人,完成从智人到“智神”的嬗变。
你可能会说,哇!太好了,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动脑筋了,这下好了,以后大脑集成电脑后,抠脑壳的事儿就交给计算机了,我就负责娱乐至死和貌美如花了。你这想法很合我的口味儿啊,不过在把自己改装成赛博格之前,我们还是要先动动脑筋,看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,不要变成邪恶生化人了。
电化学的发展
首先我们要从电化学说起,所谓电化学,是研究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相互转换及作用的科学,最早是在1771年,意大利生理学家、解剖学家路易吉·伽伐尼发现蛙腿肌肉接触金属刀片时会发生痉挛,提出了生物中存在“神经电流物质”的观点,首次在化学反应与电流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,标志着电化学和电生理学的诞生。
之后伏打研究电解和电池,奠定了电化学的基础。19世纪中叶,法拉第建立了电化学的理论体系。20世纪初,哈伯发明了氨合成工艺,实现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革命性应用。
进入20世纪后,电化学理论和应用得到了蓬勃发展,包括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发明、电化学阻抗技术的发展、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的应用、锂离子电池的发明等,没错,就是我们现在手机、电动车上广泛使用的那玩意儿,让电化学技术在电力化学、电解冶金,电池、传感器、电镀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。
而现在,随着理论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,电化学领域更加活跃,莺歌燕舞,正在向生物电化学、纳米电化学等前沿方向突飞猛进,开拓更多的应用前景。
你发现没有?从上面我介绍的电化学发展简史,你就不难总结出,电化学最初是从发现青蛙肌肉神经电信号开始的,之后逐步发展到生命之外,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,包括电解冶金、电池、太阳能电池、传感器等。
而现在,在理解了电化学的最深层微观机理后,科学家们又回到最初的源头,开始研究可作用于人体的生物电化学及纳米电化学,用于监测或治疗疾病,甚至刺激大脑或神经系统,增强人类智力和身体功能等。
这些研究最终可能会和现在日渐兴起的,人工智能、机器人等领域结合起来,将人类和计算机融为一体,增强人类的各种能力,甚至在未来可能形成一种新人类,虽然我们现在的人类可能并不情愿,但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,碾碎了无数的不情愿。比如所有人都不情愿死,但历史已碾碎了此前已经死去的所有人的不情愿,而我们现在还活着的这些人的不情愿,可能就寄托在这类研究所带来的希望上了。
共轭聚合物是什么?
所有这一切的关键,就是要开发更好的电化学器件,让我们的零件和思想升级换代,用更强的装备来打怪。而剑桥大学的这项研究,发现的就是提高电化学器件性能的关键,这将为创造更尖端材料打开大门,有可能重塑电化学领域格局,并为能源存储、类脑计算和生物电子学等领域的发展铺平道路。
你可能已迫不及待想要知道这个关键是什么了,但我即使直接告诉你,那就是剑桥大学发现在一种特殊导电材料中,离子运动比电子快,你肯定也会云里雾里,根本不知道这个发现有什么重大的,所以还是一步一步地看下去吧。
大脑和电脑相连,并不是插几根电线到你脑袋里那么简单,而是要连接后,把你体内产生的生物电信号,比如大脑和神经系统中产生的信号,和电子设备之间实现信号转换,而这些信号,在人体中是由离子来携带和传输的,因此就需要一种能够同时传导离子和电子的材料。共轭聚合物就是这样一种材料,它可以无缝地耦合离子和电子,从而实现信号转换。
共轭聚合物由两种或更多单体聚合而成,具有一维的带状电子结构,并表现出半导体特性。这些材料可以通过电子的激发或弛豫来吸收和发射光子,从而在光电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。共轭聚合物的优势在于其生物相容性、高功能性、低成本和可调节的光物理性质。
这其中特别要说的是生物相容性,这点相信你不难理解,要把一根铁丝插进你大脑,没两天就生锈了,然后脑子也坏掉了,你也就洗白了。
共轭聚合物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:
共轭聚合物是由含有共轭体系的单体,或结构单元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,与人体内的蛋白质、核酸、多糖等,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,可以与生物体形成良好的界面和联系。
共轭聚合物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免疫原性,不会对生物体造成明显的损伤或刺激,也不会引起过敏或排斥反应。
共轭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可降解性和可吸收性,它们可以在生物体内经过水解、氧化或酶催化等方式,逐渐分解为小分子或无机盐,从而被排出或吸收,不会在生物体内积累或堆积。
共轭聚合物具有很多重要应用。
比如聚吡咯可以制成纳米粒子,携带多巴胺进入大脑后释放,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;
聚噻吩衍生物/金属氧化物的复合材料,可以作为酒精传感器中的电极材料,与酒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产生电流信号,来测出酒驾者的酒精含量;
聚芴可用于光动力治疗癌症,因为它对荧光信号敏感,可以作为光敏剂在癌细胞中积累,在特定波长光照下会发出荧光信号,并产生大量活性氧,从而实现对癌细胞的定位和杀灭;
聚吡咯胺可以作为一种基因载体,与DNA形成稳定的复合物,并通过电荷相互作用和静电吸引等机制进入肿瘤细胞,用外源基因修复或替代异常基因,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转染和表达。
正是因为共轭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功能性和可调节性,所以可以通过改变它们的分子结构、掺杂剂、外加电压等因素,来调节其导电性、光电性、磁性等特性,从而实现与生物信号之间的有效转换和匹配,以实现更强大的功能,甚至很多你都根本没有听说过。
剑桥大学的重大发现
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,正是在研究共轭聚合物的功能和可调节性时,意外发现了一个此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,几乎没有被质疑的现象:离子的运动速度比电子慢。
这个很好理解,简单来说,电化学研究的就是电子和离子在物质中的运动,我们制造的电化学器件的性能,也取决于电子和离子的运动速度,此前的传统认知是,由于离子比电子重得多,因而它们的运动远慢于电子。
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用一种特殊的显微镜,来实时观察共轭聚合物电极的充电过程,即在外加电压作用下,共轭聚合物中电子和离子的迁移和转移,从而改变其氧化还原状态和电荷密度。结果发现,在充电水平较低时,空穴的移动效率很低,导致充电过程比预期慢得多,也就是说在这种特定材料中,离子的传导速度比电子更快,再换句话说,限制充电速度的因素并不是离子,而是“空穴”,这与常识完全相悖!
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前段时间火爆的韩国室温超导LK-99?这项研究也是在特定材料中,发现了一种此前认为不可能的现象,并可能重塑整个领域格局。
这是怎么回事呢?原来在共轭聚合物电极中,充电过程是由离子和空穴共同参与的。离子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,能够带电移动的原子或分子,空穴是指在共轭聚合物中,能够带正电移动的电子空位,这是因为电子在原子外围,可以在不同能级间跃迁,见多识广,见异思迁,溜走之后,就会在原来位置留下一个缺少电子的状态,相当于带正电的空位,因此就叫空穴。
空穴可以被周围的电子填补,同时在新的位置产生一个新的空穴,看起来就像是空穴在移动一样,这种移动也会导致电流的产生,所以空穴也是一种载流子。说起来很复杂,其实很简单,一言以蔽之,我们不妨简单地理解为,电流是电子的移动,也是空穴的反向移动。
离子传导速度比电子快!这一惊人的意外发现让科学家们极为惊喜,然而更为惊喜的是,研究人员还发现,通过操纵材料的微观结构,可以调节充电过程中空穴的移动速度,从而可以设计出性能更好的共轭聚合物,实现更快、更高效的充电过程。
这一重大发现对电化学领域的影响可能极为深远,将极大地促进生物电子学、类脑计算,和能量存储等领域的发展,眼前可以看到的,就有创建可与人体无缝集成的尖端医疗设备,提供实时健康监测的可穿戴技术,以及新能源存储解决方案等。我能想象的还有马斯克神经蕾丝(Neuralink)的植入式脑机接口,以及绕开损坏的神经系统让瘫痪病人重新恢复行走的技术等等,可能都需要这种功能更强,与人体相容性更好的共轭聚合物参与。
而畅想未来,说得更远的话,这些共轭聚合物或未来发现的其他新材料,可以作为连接无机智能与有机智能的桥梁,让人类和人工智能、机器无缝结合,真正像尤瓦尔·赫拉利《人类简史》中所说,完成从智人到“智神”的嬗变!